(记者孙克峰陈金路)刚刚出炉的“聊城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重点建设“聊茌东”都市区。
具体表述是,按照“河湖秀美大水城、宜居宜业新聊城”的定位,以“聊茌东”都市区为中心构建聊城中心城区,加快一体化、同城化、产城融合发展,增强中心城区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那么,聊城未来的“聊茌东”都市区大体是什么样子?
近期,聊城晚报记者在采访时发现,这是一个释放聊城发展潜能的城市群,也是改善聊城人居环境的城市群和核心区域,让人充满向往。
◎框架
“聊茌东”协调发展区域
总面积约3000余平方公里
1月27日,聊城市规划局总工办向聊城晚报记者展示了《“聊茌东”都市区协调发展规划(2013-2020)》图表。
市规划局提交给上级部门的《关于对聊城市“聊茌东”都市区建设给予重点支持的建议》中对这个规划的表述是:整个红色的区域就是“聊茌东”都市区,它是以涵盖聊城市中心城区(东昌府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区、旅游度假区)、茌平县城和东阿县城为中心所形成的城镇群,范围包括市中心城区、茌平县城和东阿县城行政辖区,总面积约3173平方公里。2030年规划建设用地约280平方公里。
据透露,“聊茌东”都市区是聊城市域发展的核心区域,是聊城城镇化发展的主体空间,是聊城实现建设双百大城市的战略性空间。规划到2020年,“聊茌东”都市区总人口将达到230万以上,城镇人口160万左右,城镇化水平70%左右。
从现在的“聊茌东”都市区规划区域发展情况来看,这个区域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聊城的人口在都市区分布较为集中,总人口已达210万,约占市域总人口的1/3。城市发展基础良好,都市区城镇化率达45%左右,城镇化水平远高于其他县(市、区)。
还有,这个区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都市区范围内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稳定在40%左右,在市域经济发展中已占据了优势地位。
另外,都市区是聊城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工业基础雄厚,原材料工业地位突出。工业在产业结构中约占60%左右,工业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0%左右。
“聊城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释放的信息是,今后,聊城将在“聊茌东”都市区重点规划建设郑济高铁和京九高铁聊城站为中心的城市综合功能区,拉动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发展,形成新的动力源和增长极。拓展中心城区,推动中心城区与茌平、东阿的一体化、同城化发展,将“聊茌东”都市区打造成辐射和带动能力强的区域中心城市。
◎区块
都市区内将形成“人”字轴
一个绿心引领“三足鼎立”
2008年,聊城市规划局前瞻性地开展了城市的远景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了充分调研和论证,提出了“聊城向东北茌平、东南东阿形成‘人’字轴,对接济南,西联河北,进而形成‘聊茌东’核心区的初步想法”。
近几年,由于城市的迅猛发展,2013年,聊城报请省政府批准,启动对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正式形成了“聊茌东”都市区空间结构框架。将“聊茌东”都市区作为核心,建设聊城都市区,增强城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将“聊茌东”发展为中国江北水城核心区、协调发展示范区、三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未来,“聊茌东”都市区形成后,再与阳谷、莘县“牵手”,终形成“聊茌东阳莘”城市群。
“聊茌东”都市区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城市,核心区就是聊城、茌平、东阿城区,而聊城主城区是核心区的核心,茌平和东阿,相当于主城区的副城,而博平、郝集、顾官屯等区域内的乡镇,则作为主城区的卫星城。“聊茌东”都市区中间含有古漯河湿地这个绿心,这个绿心引领三足鼎立。
在“聊茌东”都市区的规划框架内,主城区侧重商贸、旅游为主的市域综合服务中心功能,茌平以侧重宜居和产业发展为主,东阿则以侧重文化、养生医药、宜居为主,从而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合理分工、错位发展。
“这样,依托现有的3个城区形成组团式发展,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这就避免了摊大饼式发展,避免了占用湿地危及生态的情况。”市规划局高级工程师龙清杰表示,之所以建成这样一个大城市或城市群,主要是避免各个县各自为战,避免规划资源的浪费,也便于统筹协调使用资源,让各自均有所侧重,区块功能更合理。
因为“聊茌东”都市区古漯河湿地这个绿心,它对整个城市的生态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聊茌东”都市区规划建设,对未来的人居环境也将带来深刻变革。
山东华建置地有限公司总裁高庆民认为,“聊茌东”都市区的规划和建设,不但给高新区到东阿这一线的人居环境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也会吸引更多的人口向这一区域聚拢。从这个意义上说,2016年及以后的时间,这一区域相关产业和居住区会形成巨大的发展空间,形成“北京”的公众圈,“济南”的高新区,因此,这一带的空间也是毋容置疑的。
◎趋势
“聊茌东”助力中原经济区
成为全省培育大城市的目标
据分析,建设“聊茌东”都市区有利于落实国家政策、助力中原经济区。主要原因是,聊城尽管地处东部地区,但是从、全省的发展政策覆盖来看,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土开发政策中始终处于边缘地带。在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和内需导向的背景下,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确定了沿海、内陆、沿边“三位一体”的国土开发新格局,可以预见,内陆人口密集区与内陆枢纽区将在新的国土开发格局中重获战略重要性。
在未来海陆联动、内陆互动的多位关系下,聊城处于山东半岛对内拓展腹地、联系中原城市群、成渝城镇群、太原城镇群和关中城镇群的枢纽区位,也是京津冀城镇群联络长江中游地区的重要节点,有条件成为衔接东西、联动南北的国家战略功能节点。作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中心城市,聊城这样布局城市结构无疑会助力中原经济区的发展。
“聊茌东”都市区有利于山东省域发展格局优化。因为山东省“黄蓝”(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国家战略与“一圈一带”(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西部隆起带)省域空间政策的提出,表明山东已进入东部沿海优化、西部内陆强化的新时期,包括聊城在内的“一圈一带”的西部地区必将成为新时期的发展高地。
2014年初召开的山东省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巩固扩大济南、青岛双核型的结构优势,加快培育一批100万至300万人口的大城市”。聊城正是今后山东省将要加快培育的100万至300万人口的大城市。
随着国家经济从外向主导向内需导向的转变,山东面向内陆拓展腹地的需求日益迫切,聊城作为山东向西拓展内陆的桥头堡,也将带来更强的发展动力。
“一圈一带”规划支持聊城打造统筹跨越和生态低碳发展高地,建成鲁西生态化新型工业城市、邻近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城市、江北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
◎利好
有利于济聊一体化的建设
形成市域发展核心增长极
龙清杰认为,“聊茌东”都市区的建设,有利于济聊一体化建设和发展,有利于推进两市互利共赢。“聊茌东”都市区位于聊城的东部,向东可以对接省城济南,可通过“融入济南,服务省会”行动,实现产业联合、互补、重组;促进两市关联度较高的企业开展合作,搞好两市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对接,有助于聊城打造济南市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济南货物中转物流仓储基地。随着“济聊一体化”的推进,济南和聊城可共同推进发展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生态保护一体化。
作为“中国温泉之城”,聊城有得天独厚的温泉资源、世界独有的阿胶和梵呗音乐,已经成为许多济南市民休闲度假的目的地。随着中华水上古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等项目的建设,聊城将打造成济南市的休闲“西花园”。济南、聊城两市可将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共同打造“山泉水圣”精品旅游路线,并使之成为山东的热点旅游线路,充分挖掘济南的泉水文化底蕴和聊城的“水城”魅力,让“泉城”和“水城”和谐共融。
同时,“聊茌东”都市区的建设有利于聊城转型、开放发展,建成“新高地”。“聊茌东”都市区将形成聊城市域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因为“聊茌东”都市区一体化建设发展,有利于聊城实现综合产业基地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它将会强化城市公共服务与生产服务功能,分担济南作为省域中心城市的区域性功能,逐步成为辐射冀鲁豫交界地区的中心城市。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