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资讯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萧城遗址到位资金近四千万 萧城盛景将重现

房大秘  2016-11-17 09:01

[摘要] “目前,萧城遗址保护工程已经启动,近4000万保护资金已经到位。”11月14日,冠县文物管理所所长许军对记者说。

rjf20161115X0803C_副本.jpg

“目前,萧城遗址保护工程已经启动,近4000万保护资金已经到位。”11月14日,冠县文物管理所所长许军对记者说。

萧城遗址保护规划和萧城遗址南北瓮城、东北角及西南角城墙、点将台遗迹抢救性保护工程等都获得了国家专项资金,不久的将来千年前萧城盛况将重现。

近日,记者专程赶往冠县北馆陶镇实地探访了萧城遗址的现状,聆听了千年前那金戈铁马的传奇故事。(记者孙克峰谢榕李吉洋)

探访:

古城墙风貌犹存城内点将台还在

初冬时节,草木已枯,萧城遗址记录沧桑,不失雄伟。

萧瑟的北风掠过城墙,吹向遥远的南方,似乎诉说着千年前萧太后直取中原的宏伟壮志,而留下的却只是传说。

萧城遗址位于冠县北馆陶镇境内,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注意到,这是一座方方正正的古城,城墙低的地方已不足一米,高处有8米多,但城墙之上仍然可以容纳两个人并排行走。

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萧城呈正方形,周长为10里,总面积169万平方米;城墙土筑夯砸,每层厚13厘米,四角和城门有箭楼及城门楼。城墙基部宽26米,顶部宽8米,高13米,四周城隍宽80米。

“萧城晓烟”为旧时馆陶县八景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评价说,萧城“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好,长城以南,首屈一指。”

据古城里的村民说,上世纪60年代,城墙还要高得多,大多数都有十多米。古城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各城门外又均设有“扭头门”,“扭头门”是为军事防御所设的。

相传,城内筑起过东西两座点将台。目前,城内西北部仍有一点将台遗址,台上栽满了青松,在城内异常显眼。1996年考古队发掘时,点将台有45平方米,现存点将台要小一些。

点将台的西北角,有一个饮马池,饮马池宽2米、长4米、深达1米多,是白灰和青砖屑混合在一起做成的,虽然埋在地下,但饮马池的形状隐约可见。

冠县文物管理所所长许军说,村民对萧城非常有感情,不仅因为它有悠久的历史、动人的传说,在现实中,萧城还屡次充当村民的“保护神”。

1956年,萧城附近的漳卫河泛滥成灾,古城一带突发洪水,村民用土将萧城的四个城门堵上,挡住了洪水,周围的受灾群众纷纷跑到古城避难,上级政府利用直升机空投馒头和饼给城内的群众。

1963年的那场洪水,使用船运送粮食和物资。在抗日战争时期,北馆陶县城内驻扎着日本兵,八路军就藏身于古城内,与敌人进行斗争。

史载:

契丹萧后筑萧城战后结澶渊之盟

萧城的历史至今刚刚过去一千年,而且有明确的史料记载。

始修于明朝万历元年(1573)的馆陶县志记载:“萧城,在县东南五里。宋景德元年,辽主殂,萧后摄国事,率其弟挞览侵澶渊筑城于此,即歇马城。时寇准请帝幸澶渊,挞览方布阵,城上遣床子弩射杀之,辽人大挫衄,请盟而退,垒址尚存。城周围十余里,高三丈,四门俱存,内有二将台。”

《山东通志》、《东昌府志》古迹卷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

清代康熙年间的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先生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成书的地理著作《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歇马城在县东南七里,相传宋景德初,契丹军至澶渊,其母萧太后尝引军驻此城,因以名。又县有萧城,相传亦契丹萧后所筑。”

这些片断记载大致描绘了这样一个历史事件轮廓——公元1004年,辽朝皇太后,即萧太后(萧绰,小字燕燕)率军南下,筑萧城,攻澶渊,战事结束后签定了“澶渊之盟”。

萧城一带的传说似乎也在印证着这些记载。

聊城:小区管道入户施工遇阻 居民难用暖

努力打造绿色农产品之都 聊城农产品进京入沪

聊城市县两级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部取消

区域发展交通先行 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侧记

许军介绍说,传说萧太后(萧燕燕)英勇善战,曾率领兵马直逼京师,宋朝皇帝命杨家将出征迎敌,在距此约30公里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河北大名金滩镇一带双方排兵布阵,这就是历史上的大战金沙滩。

萧太后俘虏了杨四郎,看他英俊潇洒便在萧城招他为驸马。“至今村里的老人还说,在晚上登上萧城向西南看,隐隐约约可见到一条大道,伸向远方,那就是四郎探母的大道。”

不仅有历史资料的记载,出土的文物也证明了萧城的“身份”。

据许军介绍,城内曾发掘过三个古墓。上世纪60年代,明朝隆庆年间山西按察司杨师震的墓出土,其墓志铭中写道,此城乃辽国萧太后为了同宋朝作战而建,故取名“萧城”。

1996年4月,国家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的专家们对萧城进行了勘探挖掘工作。考古发现部分证实了“萧后屯兵”的记载和传说,也揭示了一些存在已久的疑团,证实了萧城的用途为临时屯兵;建城的方式为夯土而成;取土地点为护城河。

影响:

萧城一带村庄名记录宋辽战争史

当年萧太后带来20万大军在萧城屯兵,给当地带来的影响非常大,萧城周边和萧城有关的村庄名称有近百个。

有的村名来历就是一段宋辽征战的故事,耐人寻味。如杨召村、召村铺、北召村、东召村、刘召村,相传澶渊之役期间,辽国曾在此设招军堡,屯扎新兵,北召村、东召村、刘召村传说是辽军招兵南站、北站和东站。

公曹村,因传说村东北一片大洼,是辽国萧太后倾兵侵澶渊时,挖此地土以筑萧城而形成,时洼内水草丰盛,常用于屯兵喂马,故命村名为公槽,后演化为公曹。

前邵村,因传说宋景德元年1004年,宋辽交战,两军对垒,宋军曾在此设置前沿哨所,故名哨村,后以谐音演变为邵村。

南马寨,相传因北宋景德元年宋辽澶渊战役期间,此处是辽国南北两大营盘的饮马场,故为马寨。

萧城南面的宁草村、王草村、李草村(现属东古城镇境内的),因传说此地是辽国侵澶渊军牧马处,遍地野草,故为草村。

同属东古城镇境内的温马园、王马园、胡马园、田马园村,因村落是宋景德元年辽国侵澶渊军养马处,故名马园。

葫芦营,传说宋辽澶渊之役时,辽军在此设红炉,造兵器,取村名红炉营后又演变为葫芦营。王屯、耿屯、宗屯、胡屯、萧屯村,据传都是澶渊之役时,萧太后屯兵的地方。

2006年12月,萧城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称为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加强文物保护,当地村民成立了防护队,并在城墙上种植了树木防止水土流失。

许军介绍说,萧城遗址是长城以南保存的较大规模的契丹古城,众多文史资料点出萧城重要的文化价值。而萧城及附近流传的传说、故事更是成为除了萧城遗址外,更大的看点。

目前,萧城遗址保护资金已经到位近4000万,修复保护是主题。

不过,萧城的故事传说以及著名的杨家将的故事、契丹族的传说,都能进行系统挖掘,可在周围建成展览馆、文化馆进行集中展示,作为萧城遗址的补充和延伸。

全市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工作进展通报

取暖季到来 聊城全市已取缔九成散煤经营户

《聊城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6-2020年)》出台

绿城百合新城看房日记

绿城百合新城4.28分

辽河路与黄山路交叉口(大转盘向北1...
0635-8800777
售完住宅开发区湖景地产
10500元/平方米

东昌首府“齐鲁菁英汇 泉城叙东昌”推介会圆满结束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