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珠海金湾区推出的"农闲E居"小程序引发广泛关注,这一创新实践为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提供了新思路。随着国家层面持续释放政策利好,农村宅基地改革进入深水区,农房改造作为盘活闲置资源的重要手段,既蕴含着巨大机遇,也面临诸多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宅基地闲置现象普遍存在。数据显示,全国农村至少有7000万套闲置农房,而与此同时,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田园生活的需求持续攀升。这种供需矛盾催生了农房改造的市场空间。珠海金湾区的实践表明,通过数字化平台连接供需两端,能够有效激活沉睡资产。"农闲E居"小程序整合房源发布、智能匹配等八大功能,既降低了农民参与门槛,又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这种模式值得各地借鉴。
政策层面持续释放积极信号。近年来,多次强调要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鼓励通过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金湾区成立专门运营中心的做法,正是对政策的积极响应。这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既保障了农民权益,又确保了改造质量,为农房功能性转变提供了组织保障。
但在实际操作中,农房改造需要特别注意几个关键点。首先是产权问题,必须确保改造行为符合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框架,房屋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要界定清晰。珠海案例中,运营中心作为第三方介入,有效避免了因权属不清导致的后续纠纷。其次是改造标准,农房转型为民宿、餐饮等经营场所,必须符合消防、卫生等行业规范,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
特色化改造是提升竞争力的核心。乡村旅游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农房改造要避免千篇一律。应当立足当地文化特色,在保留乡村风貌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改造。金湾区部分民宿保留岭南建筑元素,同时配备现代化设施的做法,就赢得了市场青睐。此外,收益分配机制也至关重要。小程序提供的透明化交易平台,确保了农民能够获得合理收益,这种可持续的利益联结机制是模式成功的关键。
长远来看,农房改造还需建立长效机制。一方面要加强人才培养,提升农民的经营意识和技能水平;另一方面要完善配套设施,单栋农房的改造必须与村落整体规划相协调。珠海通过整村运营提升区域价值的做法,值得各地参考。此外,保险机制、纠纷调解等配套服务也需同步完善,为农房盘活提供全方位保障。
农房改造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更新,而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随着"农闲E居"这类创新模式不断涌现,农村闲置资源正转化为发展新动能。各地在推进过程中,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稳慎操作,真正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变美、农业增效的多赢局面。未来,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和市场化机制的不断完善,农房改造必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力。
来源:房天下北京
